月經失調是以經期的週期時間及月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的出現異常為主導的月經病。臨床醫學上面有月經先期、月經後期、經期依次無定期等狀況,古時候參考文獻中各自稱作“經早”、“經遲”、“經亂”。
發病原因辨證論治
月經失調的產生常與房勞多生、飲食搭配傷脾、體會濕邪、情緒受阻等原因相關。該病主症在胞宮,與沖、任二脈及腎、肝、脾密切相關。基本上辨證論治是沖任失調。
辯證關鍵點
1、月經先期
主症:經期提前1-2周,生理期一切正常,持續3個生理週期以上者。
實熱:月經量多,色深紅色,質濃稠。舌紅,苔黃,脈數。
虛火:例假量少或多,色紅質稠。舌紅,苔少,浮緊。
氣血虛:月經量多,色淡質稀,神疲肢倦。舌紅,脈細。
2、月經後期
主症:經期延後一周以上,乃至3-5個月一行,生理期一切正常,持續3個生理週期以上者。
血寒:例假量少,色暗有塊,小腹冷痛。苔白,脈沉。
氣血兩虛:例假量少色淡,頭昏心慌氣短,面白。舌淡,脈細。
腎虧:例假量少,色淡質稀,耳鳴頭暈,腰酸腿軟。舌淡,苔白,脈沉細。
氣鬱:例假量少,色暗有塊,兩脅小腹痛。舌紅,脈弦。
3、經期依次無定期
主症:經期提前或推遲1-2周,生理期一切正常,持續3個週期時間以上。
肝氣鬱結:生理期或前或後,量多多少少,色橙紅色,有血團,進行不暢,或兩脅、胸部及少腹脹痛,喜太息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
腎虧:生理期或前或後,量少,色淡質稀,耳鳴頭暈,腰酸腿軟。舌色淡,苔薄,脈沉細。
治療方式與配穴
1、月經先期
治療方式:清熱解毒養血調理月經。中醫針灸取任脈及足太陰人體穴位為主導。
主穴:關元穴、三陰交、血海穴。
選穴:實熱配行與行,虛火配太溪,氣血虛配足三裡、脾俞穴。
2、月經後期
治療方式:行氣活血,補血補氣調理月經。取任脈及足陽明、太陰人體穴位為主導。
主穴:氣海穴、回歸、三陰交。
選穴:血寒配關元穴、命門穴;氣血兩虛配足三裡、血海穴;腎虧配腎俞穴、太溪;氣鬱配太沖穴。
3、經期依次無定期
治療方式:舒肝理氣益腎,調養沖任。取任脈及足太陰人體穴位為主導。
主穴:關元穴、三陰交。
選穴:肝氣鬱結配肝俞、太沖穴;腎虧配腎俞穴、太溪。
腧穴精准定位與作用
1、關元穴
精准定位:在下腹,前正中間網上,當臍下3寸。
作用:補腎壯陽陽丹,通陽舉陷。
2、三陰交
精准定位:在小腿肚裡側,內踝尖上3寸,踝關節裡側緣後際。
作用:調養肝、脾、腎。
3、血海穴
精准定位:在股前區,髕底裡側端出2寸,股內側肌突起處。
作用:化血為氣,消化吸收脾血。
4、行與行
精准定位:在足骨間,當第一、二趾間,趾蹼緣的後才赤肥肉際處。
作用:舒肝理氣理氣。
5、太溪
精准定位:在足踝區,內踝尖與跟健中間的凹處。
作用:補陰養血。
6、足三裡
精准定位:在小腿肚兩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
作用:燥化脾虛濕困,止脫生髮肝氣。
7、脾俞穴
精准定位:在後背,當第11胸椎棘突下,後正軸線旁開1.5寸。
作用:滋補性子。
8、氣海穴
精准定位:在下腹,前正中間網上,當臍下1.5寸。
作用:利下焦、補氣補血、理氣散滯。
9、回歸
精准定位:在下腹,當臍中下部4寸,距前正中心線2寸。
作用:利濕調理月經。
10、腎俞穴
精准定位: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心線中間,適對第2骶後孔。
作用:滋腎陽不足,補陽。
11、命門穴
精准定位:在腹部,當後正中間網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痕中。
作用:培元固本、健壯腰膝。
12、太沖穴
精准定位:在足背,第1、第2蹠骨間,蹠骨交接處正前方凹痕中,或碰觸主動脈起伏處。
作用:疏肝理氣溫裡,清熱祛濕,通絡止疼。
13、肝俞
精准定位:在後背,當第9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作用:調補肝氣。
醫治
1、艾條柔和灸
除月經先期之實熱證與虛火證外,其他症型均可應用艾條柔和灸,將艾條的一端引燃,指向腧穴,間距肌膚2-3cm處進行燒烤,部分有濕熱感而無燒痛為宜,至肌膚淡紅為度。每日1次,每一次15-20分鐘。
2、按揉法
腹部穴位可用仰臥或座位,用無名指、中拇指、左手無名指指肚按揉選定穴道(如關元穴、氣海穴等),或是四肢穴道用大拇指指節點壓穴道(如三陰交、足三裡等);背部穴位可用俯臥位,由親人按揉(如肝俞、腎俞穴等);選定每穴按揉3-5分鐘。
3、扎針
依據不一樣症型辯證選穴,扎針深層為0.5-1寸,一部分月經失調中醫學可應用溫針灸。須由醫師親自實際操作。
常見問題
1、更改飲食結構,少食或不食生冷食物,留意營養搭配;
2、平常要勤加鍛練,月經期要確保充足的睡眠;
3、要留意心態的疏通,精神實質不適合過度焦慮不安,保持穩定的心態;
4、針刺療法對多功能性月經失調有顯著功效,若是泌尿系統器質性疾病造成的月經失調,應當儘早就診醫治。